植保无人机赋能智慧农业
科技赋能农业 无人机助力江宁乡村振兴,在南京江宁广袤的田野间,一架架无人机轻盈掠过绿浪翻滚的稻田,时而低空盘旋,时而悬停喷洒,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机。近年来,江宁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将农业植保无人机技术深度融入田间管理,不仅为传统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,更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从"人背药箱"到"云端作业",植保方式焕然一新
过去,江宁的农户们每到病虫害防治时节,便需背着沉重的药箱穿梭于田间。烈日灼烤、药剂熏染,不仅劳动强度大,还存在施药不均、效率低下等问题。如今,随着植保无人机的普及,"面朝黄土背朝天"的传统场景逐渐被"指尖操作、云端作业"的新模式取代。
在江宁某基地里,技术员手持遥控设备,轻点屏幕设定航线,无人机随即腾空而起,按照规划路径自动完成药液喷洒。机身下方,雾化药液如细雨般均匀洒落,叶片正反两面均被精准覆盖。"过去几十人忙活几天的活儿,现在几台机器大半天就能完成,还避免了人工漏喷、重喷的问题。"更让农户们安心的是,无人机作业让人远离药剂接触,既保障了健康,又提升了作业安全性。
科技与农艺深度融合,精准服务护航绿色生产
无人机定期巡航田间,通过捕捉作物反射的光谱信息,可精准识别病虫害早期征兆和营养缺失区域,生成"处方图"指导精准施药。这种"察看病灶再开方"的模式,既减少了农药滥用,又提升了防治效果。
在茶园管理方面,无人机的应用更显巧思。技术团队针对茶树冠层特点,专门优化了飞行参数和喷头角度,确保雾滴能够穿透茂密茶丛,直达病虫害藏匿部位。茶农们发现,采用无人机防治后,茶叶成品率显著提高,农残检测指标优于传统方式,为打造绿色品牌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生态效益日益凸显,绘就可持续发展新图景
无人机的规模化应用,正在重塑江宁的农业生态。精准施药技术使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,田埂边的沟渠重现鱼虾身影;作业减少农机下田次数,土壤板结问题得到缓解;数据化的管理模式为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提供支撑,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。这些变化,让"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"的理念在田间地头扎下根来。
站在新的起点,江宁正谋划更广阔的蓝图。未来将继续深化无人机技术与智能传感、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,探索构建"空天地"一体化的智慧农业体系。随着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的深度碰撞,这片江南沃野正书写着新时代"鱼米之乡"的崭新篇章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。